读一本书,看到这样一段话:“如果你种了一棵树,它长得不好,你不会责备它,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。它可能需要肥料,或多些水,或少些阳光。你永远不会责备树,然而你却会责备你的孩子。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去照顾他,他就会像一棵树一样长得很好。责备根本没有用。只需努力去理解。如果你理解了,而且表现出你理解了,你能够爱,情形就会改观。”

 

让孩子在前面走,你不妨在后面跟随他。如果他实在需要,走过去帮他一把。大部分时间,让他过他的日子,你过你的。

 

但大人们通常无法抑制“我知道”“我懂”“我经历过”“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”的想法。自我强盛,无法给予孩子安静和独立的空间。大人们应该懂得停止制造噪音和干扰。孩子不是用来玩耍的玩具,也不是用以控制的物体。从他们出生开始,即便因幼小需要有人照看,也应被当作独立的生命来平等对待。

 

跟在一个小孩子的后面,观察他,放开他,而不是放弃他,无视他。这种分寸的把握,是内心沉静自觉的成人才能具备的能力。自己没有好好成长,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支持孩子。在沉静自觉的家人身边,孩子会自然习得如何沉静自觉地去感受世界。必要的放手和冷淡,是一种高明。

 

90多岁的家守拙堂开办教室,写了一本教育生涯回忆录。在文中提到一句日本谚语: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。大人是孩子的榜样,其一言一行,非常重要。如同在透明的心底,折射出来的第一抹光影。那光是红的,孩子便认为世界是红的;那光是蓝的,孩子便认为世界是蓝的。这些感知如果出了差错,他们就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去改变自己的认知,那样会很辛苦。

 

经历乘坐交通工具的奔波,旅馆间的辗转,看一路变化的风景。当他看见父母与外界和他人的接触应对,会学到现实中的交往方式。此时,父母更应该注意言行举止,对待服务人员有礼,处理问题干脆认真,对他人有同情心和同理心。孩子也会默默吸收这一切。同时,对景物如何审美,父母对传统的文化如何讲解,都是给予孩子的学习机会。